校尉所制,皆为上乘之作!
本公众号在平台的官方账号为《校尉课堂》,无其他分支账号存在。
自俄乌矛盾升级后,网络上频繁出现一种观点,犹如一种思维测试:鉴于美国并未寻求设立缓冲区,俄罗斯为何要将乌克兰视为缓冲区?
事实上,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任何一个大国在全球范围内都需要拥有战略上的缓冲地带,否则将面临地缘政治的重大挑战,这对全人类而言都是不利的局面。
一、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法则是强者不相见。
人类步入社会结构之初,生存竞争的模式便逐渐从个人的直接对抗,转变为群体间的策略较量。
与缺乏智慧的动物群体相较,人类社会在集体互动中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,在于领袖间通常避免直接交锋。
在野兽间的争斗中,通常是由首领率先出击,很多时候,这种争斗简化为首领之间的单独对抗。
人类间的较量,往往始于平凡士兵的交锋,领袖的职责在于运筹帷幄,而非亲自上阵搏杀。
正如毛泽东在延安时所强调的,如果红军成员普遍依赖枪支,那么红军的未来将岌岌可危。
不论是大型国家间的纷争,还是黑社会内部的冲突,领头人物往往都是在最后时刻才现身。他们的出现并非为了亲自参与争斗,而是为了处理后续的事态。在这些场合中,领头人物选择最后登场,并非意味着他们热衷于暴力行为。相反,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冲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,也就是收拾由争斗造成的混乱局面。
二、小型国家或许无需设立缓冲区,而大型国家则必须拥有缓冲区。
小型国家或许无需设立战略缓冲区,因为其对它们而言,影响相对有限。
尽管存在安全地带,小国依然是小国,这样的地带最终可能会被他人占据。
即便不存在中立地带,小国依然弱小,若大国决心要消灭小国,无论有无中立地带,结果并无二致。
然而,大型国家与小型国家存在本质区别。
确保全球和平稳定,关键在于维系大国间的战略均衡。而要达到这种均衡,需要巩固大国间的战略信任。要巩固这份信任,则需在各大国间建立战略缓冲区。
大国倾向于在周边构建战略安全地带,其核心目的在于保障自身的战略利益不受侵害,而这一行为在客观上起到了维护全球和平稳定的作用。
在冷战时期,第三次世界大战得以避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。首先,美国和苏联之间建立了一种令人畏惧的核平衡状态。其次,两国之间存在着相当广阔的缓冲区,实现了地缘政治上的均衡。
朝鲜半岛冲突、越南冲突、古巴的导弹对峙、中东地区战争、伊朗与伊拉克之战等事件,均为美苏两大国在战略交界地带施加影响的结果。对于身处这些交界地带的国家而言,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。然而,从全球视角来看,这一系列事件也带来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在这些冲突中,美苏两国通过间接方式较量,避免了更大规模的直接对抗,这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局势的稳定。尽管缓冲区国家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,但国际社会整体而言,或许因此而避免了更为严重的动荡。这种局面,虽非理想,却也是现实中的一种幸运。
由于两大强国在交界地带的较量,既展现了各自的雄心壮志,也试探出了对方的容忍极限。
缺乏缓冲地带对于大国而言,是地缘政治上的一大挑战,同时也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威胁。大国若直接接壤而无缓冲区域,这不仅是大国自身面临的地缘政治困境,更成为了整个世界难以忽视的安全隐患。
这些战略上的安全地带,应由规模较小的国家来承担角色。
此问题不涉及道德上的公正性,而是关乎地缘政治的逻辑层面。
一战结束后,波兰为何能在消失百余年后重新建国?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后,欧洲的政治版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令人瞩目的是,一个已经消失了一百多年的国家——波兰,竟然重新出现在了世界舞台上。那么,波兰为何能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后实现复国?其实,波兰的复国之路离不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自身的努力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,协约国与同盟国进行了激烈的较量,最终协约国取得了胜利。而这场大战也削弱了欧洲的传统强国,如德国、奥匈帝国等,它们的势力范围被重新划分。这为波兰的复国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。与此同时,波兰人民也从未放弃过恢复国家的梦想。在一战期间,波兰的民族主义者积极活动,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同情。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波兰的文化和历史,让世界了解波兰人民的苦难和复国的愿望。这些努力逐渐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。此外,波兰的复国还得益于战后的一系列政治安排。在巴黎和会上,战胜国们对欧洲的政治版图进行了重新规划。波兰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被正式承认,并获得了相应的领土。这一决定不仅满足了波兰人民的复国愿望,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利益。综上所述,波兰能够在一战结束后重新建国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国际形势的变化为波兰的复国提供了有利的环境,波兰人民的坚持和努力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,而战后的政治安排则最终实现了波兰的独立。
英法意在东欧构建一个战略缓冲区,目的在于制约新兴的苏联与战败的德国。同时,新生的苏联也渴求这样一个区域,以缓解来自欧洲其他强国的压力。而战败的德国,同样需要一个缓冲区来抵挡苏联的潜在威胁。
波兰的重建,英法等国家或许会从道德层面加以美化,但实质上,这仅仅是一个地缘政治的议题。
二战爆发前夕,波兰为何遭到苏联与德国的分割?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,波兰的领土遭到了苏联与德国的联合分割。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,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原因。首先,波兰的地理位置极为关键,它位于欧洲的心脏地带,是连接东西方的交通枢纽。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波兰成为了周边大国觊觎的对象。苏联和德国,作为当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,都对波兰的领土抱有野心。其次,波兰与苏联和德国之间均存在历史遗留问题。波兰与苏联曾有过领土争端,而波兰与德国则因一战后的边界划分问题存在矛盾。这些问题为苏联和德国提供了干涉波兰内政的借口。再者,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也对波兰不利。英法等大国对波兰的困境采取了观望态度,未能给予有效的支持。这使得波兰在面对苏联和德国的威胁时,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苏联与德国达成了秘密协议,决定共同分割波兰。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,而德国则从西部发起进攻。波兰军队在两国联军的强大攻势下迅速崩溃,波兰的领土最终被苏德两国瓜分。综上所述,波兰在二战前夕遭到苏联与德国的分割,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、与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不利的国际政治环境,共同导致了这一悲剧的发生。
鉴于苏联与德国私下结盟,双方共同决定移除英法安插的这一障碍。
从希特勒和斯大林的观点出发,他们可能觉得,保留波兰这样一个无法掌控的战略缓冲地带,并不如直接占据其部分地区来得有利。
然而,波兰被分割的直接结果,是苏联与德国之间丧失了战略上的缓冲地带,这进一步导致了双方战略信任的缺失。鉴于此,德国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策略,迅速将主要的侵略方向从西线调整至东线。
印度为何致力于影响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尼泊尔、不丹等邻国,并对其西部的西藏地区抱有兴趣?主要原因在于,印度寻求构建一个战略上的缓冲地带,以此减轻来自青藏高原的地缘政治挑战。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区域的管理与控制,来平衡和缓解因地理位置相邻而可能产生的紧张局势与战略压力。
抗美援朝为何发生?为何我们坚决表明,一旦美国跨越三八线,中国必将介入?原因在于,我们致力于保卫核心的战略安全地带。
为何越南战争时美国未跨越17度线?原因是中国已明确表达了保卫战略安全地带的决心与能力。
俄乌冲突何以最终爆发?根源在于美国的步步紧逼以及北约持续向东扩张,导致俄罗斯的战略缓冲地带被大幅压缩,直至消失殆尽。
携带水果刀于街道上行走,通常不会引起注意。但一旦你携带相同的水果刀踏入总统府邸,安全人员会立即采取行动将你制服。
在安全保障方面,总统与民众的差异,类似于大国与小国在设立缓冲区上的不同。
小国提出设立缓冲区的主张往往不切实际,而大国提出同样的需求则被视为合理要求。在此问题上,小国不应与大国寻求平等对话,正如普通人不能期望享有国家元首级别的安全保护一样。
一个普通人的离世,通常不会引发重大的影响,但若是一位国家总统去世,可能会导致局势动荡不安。
小国家若缺乏缓冲地带,并不会对地缘政治架构造成显著影响。相反,大国若是没有了缓冲区,则极有可能会引发地缘政治结构的瓦解。
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冲突以及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紧张局势,是大型国家周边缓冲区缺失后可能引发的直接后果。
在抵御外来威胁、支援邻国的行动中,大国为维护周边稳定区域,不得不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代价,如同昔日的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事件。
宋太祖曾有一句著名的话,意为自己的床边怎能容忍别人打呼噜,这个道理浅显易懂。他强调的是,自己的领地和权力范围不容他人侵犯或干扰。这是他对权力和领土完整性的坚决维护,表达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。在任何人的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,都应有类似的警觉和决心,确保自己的安全和稳定不受影响。
老者的智慧之语指出,参与行动将带来巨大益处,而不参与则会招致严重损失,这传达了同样的核心观点。
宋朝开国时,虽以文化昌盛著称,却也展现出一定的强势风范。同理,新中国在成立之初,自然会致力于为自己争取必要的战略空间。
三、美国并非处于无战略缓冲地带的状态
许多人指责俄罗斯挑起俄乌冲突的关键因素之一,在于美国同样缺乏战略安全地带。
发表此类言论,要么是极度缺乏智慧,要么是心怀恶意,要么便是无知与恶意并存!
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军事基地,占据了众多关键的陆路和海路通道,掌控着能源运输的要道以及重要的战略位置。这些基地甚至延伸到了俄罗斯和中国的周边地区。美军的飞机和舰艇频繁在我们的领海边缘进行巡逻,其势力范围还试图扩展到外太空。人们不禁要问,美国是否还计划进一步设立战略缓冲区,甚至考虑将军事基地建到中国境内?
提及美国人不寻求战略缓冲区的观点,回顾历史中的古巴导弹危机事件,为何当时美国反应如此强烈?事实上,当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时,美国对此表现出了极高的警觉和强烈反应。这一事件凸显了战略缓冲区对于大国而言的重要性,尽管日常讨论中可能鲜少直接提及。美国之所以对此事态度坚决,是因为古巴地理位置紧邻美国,苏联在此部署导弹无疑直接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。因此,从古巴导弹危机的实例来看,说美国人不重视战略缓冲区显然是不准确的。在关键利益受到威胁时,美国的反应证明了战略空间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。
美国无需设立战略缓冲区,原因在于其已将全球范围视作自身的战略屏障。
对于如此显而易见的事实选择忽视或故意视而不见,反而站出来混淆是非、胡言乱语,这种行为展现了多大的双重标准、多厚的无耻面皮、多浅的智力水平?
为何美国长期对古巴实施封锁?委内瑞拉又为何遭受美国的严厉制裁?古巴长期面临美国的封锁,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与政治纠葛。美国对古巴的政策,部分源于对古巴政治体制的不满,以及对古巴可能威胁到美国在地区利益安全的担忧。此外,冷战时期的美苏争霸也对美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,使得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持续至今。至于委内瑞拉,其遭受美国严厉制裁的原因同样复杂。一方面,美国对委内瑞拉政府的治理方式持批评态度,认为其存在腐败和不民主的行为。另一方面,委内瑞拉的经济状况恶化,特别是石油产业的衰退,加剧了美国对其经济稳定性的担忧。因此,美国通过制裁手段试图对委内瑞拉政府施加压力,以促使其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。综上所述,古巴和委内瑞拉之所以分别面临美国的封锁和制裁,主要是由于两国与美国在政治、经济和治理方式上的分歧与冲突。
本质上讲,主要是因为他们虽地处美国势力范围附近,但不愿受制于美国的控制。
四、小型国家的存续策略小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往往面临诸多挑战,但它们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。这些国家通常资源有限,人口较少,因此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。然而,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和精明的国内管理,它们依然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。首先,小型国家倾向于与多个国家建立友好关系,以此平衡大国的影响。它们深知在国际事务中保持中立的重要性,避免过度依赖某一大国,从而确保国家的外交自主权。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,小型国家能够增强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,为自身争取更多利益。其次,国内管理也是小型国家存续的关键。为了提高治理效率,这些国家往往注重精简政府机构和优化行政流程。同时,它们也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,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。此外,小型国家还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,确保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长期存续。再者,小型国家善于利用自身特色和资源,发展特色产业。无论是旅游资源、农业资源还是文化资源,小型国家都能通过深度挖掘和合理开发,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。这些特色产业不仅为国家带来经济效益,还能提升国家的国际知名度。综上所述,小型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虽处于不利地位,但通过灵活的外交政策、精明的国内管理和特色产业的发展,它们依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。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小型国家的稳定和繁荣,也为国际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。
对于小型国家而言,若地理位置邻近大国,并被大国视作战略上的缓冲地带,那么,感到困惑或抱怨并无实际益处。
针对大型国家,基于各异的历史背景,可以考虑实施诸如联合远方国家对抗邻近国家,或是与邻近国家结盟以制衡远方的战略决策。而对于小型国家而言,其战略方针相对单一:既要与邻近国家友好相处,也要努力与远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。一旦面临冲突情况,首要考虑的是维护与邻近国家的和谐。
新中国成立初期,决定全面倾向苏联的关键因素,在于我们无法轻易与北方强大的苏联为敌。可参考国运系列书籍《国运的关键抉择——从大国间的较量看朝鲜战争》的第一部分《我国早期倾向苏联的缘由》。
此决策不涉及任何主义、道德标准或文化背景,其核心在于地缘政治环境下的利益权衡与风险规避。
若倾向苏联,鉴于遥远的太平洋阻隔,中国对美国的核心利益不构成直接威胁,故美国无需与中国走向极端对立;而若靠近美国,中国则可能成为直插苏联心脏的一把利刃,势必激起苏联的强烈反击。
这种情况就像是一个村庄中存在两位不良之徒,一位远离村庄且爱故作高雅,另一位紧邻而居且常有暴力行为。换言之,一个是表面上的君子实则虚伪,另一个是毫不掩饰的小人。若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得罪一个,那么理智的选择会是避开那位伪装的君子。
对于小型国家而言,与大国,特别是邻近的大国建立良好的关系,是确保其生存的关键策略。
虽然从理论层面出发,各国间应维持平等地位。
然而,在实际情况下,小型国家应当学会对大国持尊重态度,绝不能主动将自己置于大国竞争的风口浪尖,去无端挑衅邻近的强国。
遗憾的是,在美俄之间的较量背景下,乌克兰踏上了这样一条路径:它试图通过取悦远隔万里的美国,而忽视了近在咫尺的重要邻国俄罗斯。
历史上,越南曾经历过类似的教训,它试图借助远在他国的苏联力量,来对抗邻近的中国,结果却遭受了挫败。
此类经验教训,在当今的菲律宾再度显现,只不过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维持中美竞争的战略均衡,因而暂时未能采取行动介入。
再次强调先贤的智慧之言:国家弱小却不安于低位,力量微薄却不敬畏强者,行为无礼而轻视大国邻国,贪婪固执且外交笨拙,这样的国家,终将面临灭亡。
今日推介:今日特别介绍一款产品/服务。
《国家道路的选择——朝鲜战争中的大国较量》第一部分《我国早期倾向苏联的原因探析》在历史的长河中,国家命运的转折往往伴随着重大事件的抉择。本系列文章将从大国博弈的视角,深入剖析朝鲜战争背后的深层逻辑。首篇内容聚焦于我国早期为何坚定地站在苏联一方。当时的世界格局复杂多变,两大阵营对峙明显。面对如此国际形势,我国作出了倾向苏联的战略决策。这一选择并非轻率之举,而是基于多方面的考量。一方面,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头羊,其政治理念和我国有着诸多共通之处,这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另一方面,在经济与军事上,苏联的援助对于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。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内百废待兴,急需外部力量的支持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国选择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。这一决策不仅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,更为后续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当然,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变数,但回望过去,这一选择无疑在当时具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。
本周六晚八点,视频号“武略分享厅”将进行直播活动,诚邀各位观众届时观看。
作者信息概述:一位非知名战略研究者,致力于宏大议题探讨,擅长运用逻辑构建锐利观点的中年男士,热衷于理论研讨的退役高级军官,偏好进行策略性的书面分析。
